爱穿帆布鞋的女人
1999年,甘肃武威,31岁男子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,卖掉家里的牲畜,凑了1万块钱,买来1匹骆驼,带着父亲,搬进腾格里沙漠复地2间地窝子,村民们笑话他傻,他却说:以后你们都得谢我!谁料,7年后,妻子哭着紧紧抱住他:我已经失去了1个儿子了,不能再失去你了!
2006 年除夕夜,腾格里沙漠深处的地窝棚里,煤油灯在风沙中忽明忽暗。李桂花攥着丈夫王银吉磨出血泡的手,声音哽咽:"娃走半年了,你天天泡在沙窝里,万一有个好歹,这沙子谁来治?" 窗外,狂风卷着沙粒砸在塑料布上,像无数石子敲打玻璃。这是他们在沙漠度过的第 7 个春节,也是儿子去世后第一个团圆夜。
7 年前的夏天,甘肃武威长城乡红水村格外燥热。31 岁的王银吉蹲在自家土炕上,盯着墙上的腾格里沙漠地图出神。母亲端着一碗面糊推门进来,看见他又在翻那本磨破边的《治沙手册》,忍不住叹气:"家里 3 头牛 5 只羊,全是你爹攒了十年的家底,你要卖了换骆驼?"
"娘,你忘了去年沙尘暴把咱家麦田埋了半茬?" 王银吉放下书,手指划过地图上泛黄的沙线,"沙子每年往村里挪两米,再不管,咱们迟早被沙漠吞了。" 妻子李桂花抱着刚满周岁的儿子站在门口,怀里孩子被晒得脸蛋通红,衣襟上还沾着沙土 —— 这是沙漠给新生儿的 "见面礼"。
不顾家人反对,王银吉真的卖了牲畜,凑了 1 万块钱,从隔壁村买回 1 匹瘦骆驼。1999 年 8 月 15 日,他和父亲王天昌拉着板车,载着 500 株梭梭苗,在村民的哄笑中走向沙漠深处。"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,偏要去喂沙子!" 背后的议论声像针扎一样,他却没回头 —— 板车轱辘碾过的沙地上,两行脚印深一脚浅一脚,通向两间新挖的地窝子。
头一年的秋天格外难熬。沙漠的夜像冰窖,白天又晒得人脱皮。王银吉父子俩住在半地下的地窝子里,帆布门帘挡不住风沙,早上起来,被子上能抖出半碗沙子。更揪心的是树苗存活率:种下的 500 株苗,不到半个月就被风沙掀翻了 300 株,剩下的蔫巴巴的,根须上结着盐霜。
"爹,是不是浇水太少?" 王银吉望着骆驼背上的水袋发愁。王天昌蹲在沙地上,用树枝画着圈:"沙地里存不住水,得先固沙。" 爷俩翻遍带来的资料,跟着治沙专家学扎麦草方格,把梭梭和柠条混种。骆驼成了最忙的 "伙计",每天往返 20 公里外的水源地,驼峰都瘦得凹了下去。
2001 年春天,第一片梭梭林冒出新芽时,王银吉蹲在地里笑出了泪。父亲王天昌用布满老茧的手摸着幼苗,像抚摸宝贝孙子:"当年在甘肃民勤见过治沙,没想到咱也能种活。" 这年秋天,儿子王浩已经能帮着递树苗,小小的身影在沙丘间跑跳,鞋里永远灌着沙子。
日子慢慢有了盼头,地窝棚旁的树苗从星星点点连成小片绿洲。直到 2005 年夏天,12 岁的王浩突然发起高烧。沙漠里缺医少药,等赶到县城医院,诊断书上的 "急性白血病" 像晴天霹雳。弥留之际,孩子攥着王银吉的手,嘴唇发白:"爹,沙漠什么时候能变绿啊?你们... 要多种树..."
葬礼那天,沙漠刮起大风,新种的树苗在风中摇晃,像在为少年送行。李桂花抱着丈夫痛哭:"咱们回家吧,日子苦点就苦点..." 王银吉却望着远处的沙丘,声音沙哑:"娃临走还惦记着绿洲,咱能半途而废吗?" 从那以后,他在地窝棚里挂了幅儿子画的画 —— 歪歪扭扭的绿树下,三个小人手拉手,旁边写着 "我家的绿洲"。
2006 年,当地政府听说了王银吉一家的故事。开春时,几辆卡车开进沙漠,拉来砖块和木料,在地窝棚旁盖起三间砖瓦房。村干部握着王银吉的手说:"你给大伙挡沙,政府给你挡风。" 后来又申请了每年 3000 元的治沙补贴,社会上的捐款也陆续汇来,最多的一笔来自北京的小学生,装在信封里的 267 元,夹着张字条:"给治沙英雄买树苗。"
李桂花开始跟着丈夫学育苗。她记得第一次独自栽苗,正午的太阳把铁锹把晒得发烫,手背上烫起水泡。晚上对着账本算钱时,发现卖粮的钱又全买了树苗 —— 可这次,她没像从前那样抱怨,只是默默给丈夫的水壶灌上凉茶。2010 年,他们发明的 "麦草方格 + 混种法" 被推广到周边沙漠,成活率从 30% 涨到 70%。
这些年,他们累计种下 300 万株树苗,绿洲面积达 18.6 万亩。政府修的防沙公路穿过林地,曾经被沙漠逼退的农田,如今小麦亩产从 200 斤涨到 800 斤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 176 双磨破的布鞋,237 副磨穿的手套,还有三代人青春里的风沙与星光。
信息来源:“苦没有白受”,一家人住进沙漠,26年种出万亩绿——2025-05-20 13:01·人民日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