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9年甘肃武威,31岁男子逆流而上,卖牲畜凑万金,只为追寻心中那“1”的执着

武威 更新于:2025-09-27 03:42
  • 美丽的神话2235
    1999年,甘肃武威,31岁男子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,卖掉家里的牲畜,凑了1万块钱,买来1匹骆驼,带着父亲,搬进腾格里沙漠复地2间地窝子,村民们笑话他傻,他却说:以后你们都得谢我!谁料,7年后,妻子哭着紧紧抱住他:我已经失去了1个儿子了,不能再失去你了!

    1999年,甘肃武威红水村迎来了一户新搬来的王姓人家,男主人叫王银吉,年纪刚过三十,他带着父母、妻子以及两个儿子一起迁来。

    起初他们看中这里的地势平坦,想着能安稳种田养家。可没料到,种子刚落地一个月,一场裹着黄沙的西北风呼啸而来,把刚冒出嫩芽的庄稼全都掩埋在厚厚的沙层下。

    村里的老辈人蹲在地头,叼着旱烟摇头叹息,说这片土地的风沙比狼还要狠。有人还提起,前年村东头老李家养的二十多只羊,竟在一个夜里被狂风卷来的半米厚沙土活埋。

    王银吉的父亲算是见过些世面的,他蹲在沙地上,抓起一把土细细揉捻后,对儿子叹道:“这沙子要是不治住,种什么都白搭。”这句话一下戳进了王银吉的心口。

    于是他足足跑了半个多月,不管是去周边的村子,还是在路上遇见的人,都要打听有没有治沙的办法。

    一天傍晚,他牵着骡子往家走,半路遇见一个赶骆驼的老汉。老汉伸手指向远处腾格里沙漠的方向,说那边的风沙就像一堵会移动的墙,每年都要往前蚕食十几亩好地。

    这一番话让王银吉彻夜难眠,翻来覆去直到天快亮才起身。他把圈里的三头牛、五只羊全数卖掉,又四处找亲戚借钱,终于凑出一万元,买下了一匹骆驼。父亲王天昌站在一旁看着,随后坚定地点了点头,父子俩下定决心,要走进沙漠腹地。

    这消息一传开,全村人都议论纷纷,一位年长的村民毫不留情地说:“祖祖辈辈都没能治住沙子,你们凭啥能行?”

    还有人更是冷嘲热讽:“又冒出来一个不切实际的傻子。”

    最揪心的反对来自家里,母亲紧紧攥着王银吉的胳膊,泪水直流:“这不是种田,这是要把全家人的命搭进去填沙窝啊!”

    妻子金玉秀抱着两个年幼的儿子,站在一旁,她实在想不通,丈夫为何要舍弃还能维持的安稳日子,执意去追逐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念头。

    那时没有人觉得他做得对,村里人更多的是摇头叹息:这种苦日子,根本不是人能熬下来的。

    他们在流沙里刨出一个大坑,勉强搭起两间地窝子栖身。白日里,黄沙呼啦啦卷进屋,夜里,风声像刀子一样刮得人根本睡不踏实。

    至于水,要从三里外的井里拉,全靠骆驼驮运,来回一趟得折腾大半天,要是赶上沙暴,水桶甚至会被埋在沙子里,好一阵翻找才能找出来。

    王银吉最初尝试在沙地里栽树,可刚插下去的树苗,第二天就被风刮倒,家里人连温饱都成了问题。整整两年,他在沙地里反复试种,结果却是栽什么,死什么。

    可他不甘心,后来才慢慢明白,想要在这片流沙里活下去,得先把沙固定住,而且不同的树要种在不同的地势。

    功夫没白费,第二年树苗的成活率竟然达到七成,为了守住这些来之不易的绿意,他们一家人干脆把家安进了沙漠,住进两米深的地窝子里。

    谁料就在生活一点点走向好转之际,王银吉14岁的次子王志军,竟突然病倒,患上了重病。

    这个孩子一直盼望着有朝一日能亲眼见到沙漠披上绿装,但最终还是没能等到那一刻。他倒在了自己曾挥洒过汗水的沙地上,临终前紧紧攥着父亲的手,一遍又一遍低声嘱托:“一定要把沙漠变成绿色……”

    孩子的离世后,王银吉悲痛欲绝,却只能强忍泪水,把思念埋进心底,再一次走上治沙的前线。
    儿子离世后,妻子金玉秀的情绪彻底崩溃。多年来压在心头的委屈与不满,再加上丧子的巨大打击,让她无数次萌生了放弃的念头。

    一个夜晚,她抱着满身是沙的王银吉,哭得撕心裂肺:“我已经失去了儿子,不能再把你也丢进去!”可当她望进丈夫那双坚定的眼睛时,终究还是选择了留下。

    2006年,王银吉一家人彻底搬进了沙漠深处的地窝子,从此与外界的现代生活完全隔绝。这里没有电,也没有自来水,夜里只能靠一盏煤油灯散发出的微弱光亮。

    吃饭时,碗里常常夹杂着沙粒;睡前必须仔细检查门窗是否封紧,否则一夜之间整间屋子都有可能被黄沙埋没。

    王银吉几乎没日没夜地干活,每天清晨五点,天色刚刚泛白,他就扛起工具上路;到了夜里,还要借着月光在沙丘间继续劳作。

    在他眼里,每一棵树都像是自己的孩子。从挖坑、放苗,到压实、浇水,他的动作娴熟而一丝不苟。最艰难的时候,他一天能种下三百多棵树,平均每天要干上十五个小时。

    渐渐地,黄沙之间,终于透出了一抹抹绿色。

    后来王银吉最大的安慰,是看到那些当年讥笑过他的人,如今纷纷找上门:“老王,带上我们一起干吧!”

    当初他和儿子在风沙中反复试验,最终摸索出“草方格固沙”的办法:用麦草压住流沙,再栽上耐旱的梭梭树。二十六年里,他们在腾格里沙漠种下了八百多万棵树,把黄沙地变成了林带绿洲。

    信息来源:《中国荒漠化防治报告》、《甘肃省防沙治沙技术规范》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