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当天离场的人很多,算下来有两千多人来过现场。人多归人多,但并不吵闹,反而有点像街头热闹的技术市集:有人拿着手机拍个不停,有人干脆在展车里呆到最后一刻。工程师在一旁收尾,同时和几位行业代表约好下一步的对接时间。气氛不像那种高冷的发布会,更像把实验室搬到街头,让技术离普通人近了许多。

上午一早,展车就开到市区预定位置。运输、布展、接网、调试软件、摆放样机,工作人员忙活了好几小时。讲解员和工程师先在车里跑了一遍流程,确认每个演示点能顺利演示。主办方在入口处设了咨询台和登记点,参观分成若干批次进场,大家扫码登记、按时间段入内,避免了拥挤。还有媒体在场做记录,采访间断但持续,现场从早上的有序准备,慢慢过渡到中午后的热闹。
到了午后高峰,几辆展车周围人真是围得水泄不通。展车内部划分成好几块功能区:大屏幕展示实时数据、样机摆成一排、实物演示台放着能摸能试的原型。工程师按流程给一拨拨人讲解,先说整体架构,再把场景拆解成小模块逐个演示。听众既有行业代表,也有普通市民,问题很多时候很接地气——“咱们厂的设备怎么接上云?故障能提前发现吗?”“医院做影像能不能减少重复检查?”讲解员不是空谈理论,能把解决思路和步骤讲清楚,甚至现场演示一个简化的流程图,大家听得明白。
展车展示的内容面挺宽:智慧城市那部分会说怎么把路灯、监控、停车位的数据打通,变成调度参考;智能制造展示了把车间设备接入工业互联网,以便远程监控和预测性维护;数字医疗侧重数据平台能力,讲如何把影像和诊断数据汇集,用算法做参考建议。还有零售客流分析、乡村农业监测等接地气的用例。每个演示都尽量贴近实际场景,让听众容易联想到自家单位能不能用得上。很多单位现场就留了联系方式,约定后续深入沟通。
主办和协办单位在背后下了不少功夫。武威市互联网发展促进会、武威市科协、天马行大数据公司牵头,联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把这次“数智世界一触即达”2025年华为中国行展车活动在10月24日办到武威市区。组委会把目标说得很直白:不是单纯做营销,而是把技术和地方的实际需求对接,推动从“数字化”向“智能化”迈进。为了让公众好接近,把展览做成巡展的展车形式,这样能在城市不同地点开展,也能展示移动部署的可能性。筹备时组委会还提前跟本地企业沟通,摸清了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,安排了针对性的演示模块。
活动现场的展示方式有几招挺有效。一个是实时演示,把一个场景从数据采集、传输、处理到决策完整地呈现出来,让人看到整条链路;另一个是交互式体验,参观者能亲自操作VR、触摸屏、模拟器,直观感受速度和界面;还有就是现场对接,工程师当场记录需求并安排后续跟进。中午有个小插曲值得说:一位本地中小企业负责人当场提出车间存在数据孤岛的问题,工程师立刻在展车里演示了边缘计算加云平台的思路,那负责人听完眉头一舒,人就约了下一步的深入沟通时间。像这种问题被立即对接的场面不是孤立的,现场记录下来的需求单不少。
人群里有市民、企业代表、政府相关部门,还有教育和医疗界的人。专业听众关注落地和成本,想知道方案能不能省钱、靠谱不靠谱;普通市民则更在乎能不能让生活更便利,比如智能交通会不会缓解上下班拥堵,数字医疗是否能缩短排队时间。听的人各有侧重,问的问题也从宏观到微观:从城市调度的整体思路,到具体设备如何接入网络、故障如何预警、数据怎么安全存储。讲解员针对提问给出技术路径和实施步骤,交流偏向操作层面,不是空话套话。
展区里有个儿童和年轻人特别喜欢的互动角,简单操作就能看到效果。比如把摄像头数据做客流统计、在模拟器上体验智能调度,孩子们跑来跑去,大人则在旁边评估是不是能搬回单位里用。展车一隅的VR体验和触摸屏,人流排队但节奏不慢,体验区起到了把年轻人和家庭带进来的效果,让活动既有专业价值,也带了点市集式的热闹。
展会的组织细节也做得比较扎实。主办方安排分批检票、分时入内,避免一次性拥堵;工作人员在现场维持秩序,并把参观者按需求标签引导到不同演示区;会场配发的资料袋里有技术手册和联系方式,方便参观者带回去细看。很多行业代表来之前已经带着自家技术人员,到了现场就跟工程师深入讨论具体技术适配问题。媒体和企业代表的记录,不止是为了报道,也是为后续合作建立第一手资料。
日落时分,展车旁灯光亮起来,讲解还在继续。工程师开始关机、整理样机,负责对接的人把名片和需求单分类,准备把今天的讨论整理成后续工作清单。有人提着资料袋慢慢离场,有的人还在车边深入聊,留到最后一刻。工作人员把展板叠好、把演示设备归位,装上车,队伍井然有序。
活动带来的不仅是当日的热闹,后头还有真刀真枪的对接在进行:几项可能的项目被写进下一步计划,不同单位互换了联系方式,后续会有更多技术对接和落地讨论。最后几辆展车在夜色中启动,缓缓驶离会场,地面上留着被脚步踩得有些凌乱的痕迹和散落的资料袋;工作人员一边装车一边继续记录,准备把这套“移动实验室”带到下一座城市。
举报
